记忆丨转角遇到的那些老戏院,映出多少上海往事

时间:2022-03-15 15:11:16 父亲起名网

导读

复兴中路上,有着74年历史的上海大戏院历经三年整修,即将开门迎客,破茧重生,续写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有着“东方百老汇”之称兰心大戏院英文名,市区曾涌现出多达百余家剧场。此后的时光蹁跹间,不少老剧场陆续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老剧场依然伫立街头,还能为今天的人们所走进,或看一场话剧,或听一台交响乐。只是,你又可知它们映出的那些上海往事?

▲1943年10月9日《申报》上刊登上海大戏院上演话剧《原野》的广告

美琪大戏院

牵起一代代市民的集体记忆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于此再度登台兰心大戏院英文名,与俞振飞联袂演绎昆曲;台下,少年白先勇的水袖因缘因此而起

▲美琪大戏院旧照,这家剧场今仍沿用旧名,开门迎客

伫立在江宁路奉贤路路口的美琪大戏院,自始至终牵起的是市民的文化记忆。

“美琪”之名即是集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种种向往于一身。这座戏院当年建在大华饭店的原址,本来打算取名“大华大戏院”,无奈这个名字当时已被其它剧场使用。戏院最终所定的“美琪”之名,是从市民中广泛征集而来的。1941年6月25日至30日,短短5天时间,2000余封应征信件从四面八方寄来。其中有7位“高人”不谋而合为戏院取名“美琪”。他们各有各的理:有人取的是“美轮美奂,琪玉无瑕”之意;有人征引的是古代诗句中的“琪花瑶草”,寓意仙境之物;还有人考虑到的是“大华”的英文名Majestic恰可音译成“美琪”。

第一代留洋归来的华人设计师范文照操刀了美琪大戏院的设计。这幢建筑位于两条马路转角处的入口好似一座圆柱形的巨塔,气势不凡,走进巨塔,美玉的华光更是扑面而来,灿烂缤纷的水晶吊灯、流光溢彩的灯光喷泉、造型典雅的青铜艺术雕塑、有着美丽几何图案的垂直长窗玻璃、采用奶油色磨花石的楼梯和地面……

1941年10月15日,美琪大戏院华丽启幕。戏院用心良苦地选取了美国福克斯影片公司的五彩歌舞片《美月琪花》作为首映影片,暗藏戏院之名。一时间,这里是被誉为“亚洲第一”的影剧院,最先进的艺术影宫,上海首映西片的首轮影院。

关于美琪大戏院,最家喻户晓的美谈,是抗战胜利后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此重返戏剧舞台。抗战期间,日本人几次三番逼梅兰芳前去演戏,梅兰芳断然蓄须明志,杜门谢客,息影舞台。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梅兰芳高兴得当天就剃掉唇髭。当年10月,他就登上美琪大戏院的舞台亮起嗓来。这一开口距离上一次登台已隔8年,梅兰芳已经52岁了,他与昆曲大师俞振飞同台演绎起昆曲《断桥》《游园惊梦》《思凡》等选段。

这一季的演出不知连演了多少天,其中一场,台下的观众席中就坐着9岁的白先勇,如今他早已是宝岛台湾著名作家。那是白先勇第一次听到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当梅兰芳饰演的杜丽娘舞动水袖、莲步轻移,将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中那段婉转悠扬的皂罗袍唱起,或许并不懂唱词的少年白先勇,竟然有了莫名的哽咽。若干年后,他带着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世界巡演,让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为更多人所喜爱。

1960年代争先恐后观看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的前身),则是美琪大戏院给一代上海人留下的“国民记忆”。原本,上海人民沪剧团创排的沪剧《芦荡火种》1960年1月首演于共舞台。此后,这部作品经修改,曾于1963年底专程赴京演出。《芦荡火种》登上美琪大戏院的舞台,正是那回从北京载誉归来。1964年春起,《芦荡火种》起初打算在美琪大戏院向上海观众作短期的汇报公演。哪知,要求看戏的观众络绎不绝,结果一演就是9个月,总共演了310场,观众达51万多人次。这创下上海有史以来各戏剧剧种上演场次的纪录。当时媒体曾以头版头条的重要位置突出报道这一消息。有位当年剧场的工作人员回忆,《芦荡火种》在美琪大戏院演出期间,剧场周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门口“客满”的红灯高挂,等待退票的人排了十多米远。

今日剧场

2016年4月,美琪大戏院历经改造重新开门迎客。外部修旧如旧,面子是最上海的,里子却是最国际化的,内部舞台设施、音响设备等硬件均全面升级。这家剧场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优质剧目,致力于打造沪上第一家“精选剧场”。

金城大戏院

多放国产电影,被誉为“国片之宫”

1934年首映《渔光曲》恰逢酷暑,哪知连映84天,越演越火爆,见证中国电影多个“第一”

▲金城大戏院旧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放映很多左翼进步影片,被人们冠以“国片之宫”的赞誉。创下中国电影多个“第一”的《渔光曲》,1934年6月正是在此首映。这家剧场今为黄浦剧场

1934年2月,开在北京路贵州路路口的金城大戏院(今为黄浦剧场),其实并没有抢占绝对的风头——尽管它由曾在南京兴建世界大戏院的柳中亮、柳中浩兄弟投资,由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拥有观众席1786座。

当年的上海滩头,不缺大牌戏院,著名影片公司的新片开映权都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比如“大光明”牢牢地攥着“米高梅”与“派拉蒙”的新片,“大上海”专映“福斯”与“雷电华”的新片。金城大戏院选择放映国片。起初,它所抢到的新片开映权是“联华”的,以费穆导演、阮玲玉主演的电影《人生》首映拉开戏院的序幕。

幸运的是,金城大戏院索性就盯准国片这亩田,竟然出其不意地打破了形势所迫的尴尬。开业不到两年,这家戏院就风风火火地放映着“艺华”“电通”“明星”“天一”等多家国产影业的佳片,其中包括很多左翼进步影片,日后更是被人们冠以“国片之宫”的赞誉。

创下中国电影多个“第一”的《渔光曲》,就首映于金城大戏院,那是1934年6月14日。那一年,上海的盛夏来得特别早,且是60年一遇的酷热。在这个糟糕的档期里,《渔光曲》却连映84天,越演越火爆。这是当时国产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据说还打破了世界影片映期的最高纪录。当时的《申报》记载:“在盛暑中能如此持久挺拔,的确空前未见,堪称奇谈。”

《渔光曲》上映的头几天,其实并不起眼。是一个私人赞助广告拯救了它。上海一位姓胡的富商之子观影后,觉得这部国产影片可与外国一流影片媲美,尚未引起关注应当是宣传不足所致。于是,他说服父亲自费刊登广告,在上海《新闻报》上匿名用两个大张的版面,印下硕大的“渔光曲”三字,每个字都足有电话机那么大。《渔光曲》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拥有私人赞助广告的影片。

经此“曝光”,果然有一大批上海市民顶着炎炎烈日,走进金城大戏院观看《渔光曲》。影片的精良程度也总算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长达18个月的拍摄周期在当时实属罕见,影片中渔家两代人的悲欢离合感人至深。最终令这部影片缔造票房奇迹的,是观众之间口碑的相传。

《渔光曲》 的后来,更值得人们记住——1935年2月,影片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摘得“荣誉奖”,成为中国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奖项的第一部影片;同名主题曲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片中女主角小猫的扮演者王人美,被影迷亲切地称作“小野猫”,从上海红遍全国;导演蔡楚生有了证明自身实力的佳作,正式走上中国电影史的大舞台,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二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金城大戏院又一次载入史册,则是因这里是《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之地。1935年5月24日,抗战故事片《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首映。跌宕起伏的剧情感染了每一位观众,戏院内外一时间群情激奋。当影片主题曲、男声齐唱的《义勇军进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第一次回荡在戏院圆弧形的穹顶下,像是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迅速流传开来。当时,《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着实卷起“风云”,连续放映达80余场。

今日剧场

2016年10月,黄浦剧场完成大修,重新对外开放。剧场除了“修旧如旧”二楼中剧场外,还在一楼新增了沪上稀缺的“黑匣子”小剧场。中小型剧场的定位,弥补了当前上海剧场“大剧场多、中小型剧场偏少”的现状。

兰心大戏院

开启前所未有的艺术天地

光绪年间,春阳社于此上演《黑奴吁天录》盛况空前,令很多中国观众第一次与话剧结缘

▲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被誉为“远东第一”的工部局乐队,常驻剧场便是兰心大戏院。图为曹刚、李宝华三联油画《工部局乐队》中的一联,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曾几何时,上海有多摩登,看看兰心大戏院在演什么就知道了。这里堪称各种西洋舞台艺术的熔炉。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中国人看到前所未有的艺术天地,并获益匪浅。

中国第一座西式剧场,正是兰心大戏院。今年它150岁了,走过的这些年里,曾三易其址。1867年,第一代兰心大戏院开在了诺门路(今香港路)圆明园路路口,木质结构,由英侨集资而建,仿效英国著名的兰心戏院。1871年,一场火灾摧毁了这家木质的剧院。第二代兰心大戏院1874年重建于博物馆路(今虎丘路),砖石结构,内部更加考究。1930年,兰心大戏院迁址今天所在的茂名南路,这是这家戏院的第三代,整体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局部地区仿美国近代建筑风格。

在兰心大戏院,现代戏剧的艺术魅力尽情绽放。这里算得上中国最早的专业话剧剧场,出色的音响与混响,使台上的声音能够清楚地传递到台下每个角落,扇面状座位区,似乎专为话剧设计。这家戏院还有一个图书室,就是在这里,朱端钧、黄佐临、李健吾等老一辈戏剧人都曾将西方戏剧改译成中国话剧剧本。

兰心大戏院早年主要供英侨的A.D.C.剧团(又称爱美剧团)演出。这家剧团每隔两三个月在这里公演一次,每次一般持续三天,常为夜场。从1874年到1929年,A.D.C.剧团总共在兰心大戏院演出了180余场,一定程度上圆了那些英国侨民的戏剧梦。当时上演的剧目很多是世界名剧,如1909年2月剧团就带来了萧伯纳的名剧《魔鬼的门徒》,这是萧伯纳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公演。出现在看台上的某些观众,日后恰恰成为了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锋人物。比如徐半梅,每逢有A.D.C.剧团演出便兴匆匆前往,花一大元,缩在三层楼上边偷吸香烟,边滋滋有味地欣赏着外侨的演出,有时自己看还不够,也拉来另一位中国早期电影和戏剧的重量级人物郑正秋一起看。

1907年11月,中国境内第一个话剧剧团春阳社在兰心大戏院把名剧《黑奴吁天录》带到国内。开演之前,剧团就在各报刊登大幅广告,并点出演出初衷“专为唤醒国民”。正式开演,这部剧的盛况空前是意料之中的。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西式剧院,也是第一次与话剧结缘。尽管这部剧因准备时间仓促,演出难免有些粗陋,比如剧情破绽比比皆是,台上出现的男女老幼“黑奴”居然个个白脸,观众还是为其报以了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表演形式太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登场人物个个身着西式服装,演出分幕进行而不是一场一场连续不断,舞台一侧甚至投来令人目眩的灯光……这次演出被认为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上世纪40年代,兰心大戏院更见证着中国话剧的发展与成熟。抗战期间,当上海成为一座“孤岛”,留守上海的话剧人发起了孤岛戏剧运动,在租界演出抗日救亡题材的戏剧,民族精神在这种富于现实性、战斗性、民众性的艺术形式中被点燃。其中,上海联艺剧社创排的话剧 《文天祥》 在兰心大戏院上演时,简直引发了万人空巷的场面,一度创下戏院最卖座的纪录:平日演一场,周日演两场,连演了9个多月,无场不满。教师、医务人员、店员、学徒等形形色色的人们都来看戏。《文天祥》 是历史剧,剧中并没有公开喊起诸如“打倒日本人”等口号,观众显然都对剧中的影射之意心领神会。剧中文天祥仰天长啸的那句“天地虽大,竟没有我文天祥容身之处了”,打动了无数观众。而当听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时,人们不由起身报以热烈的掌声。

兰心大戏院让观众渐渐熟悉的,还有交响乐这种音乐形式。

1934年起,兰心大戏院成了“远东第一乐队”工部局乐队的常驻剧场。这支乐队诞生于上海的公共租界,阵容和水准都堪称“豪华”,可与欧美任何最佳乐队相媲美:最初全部聘用外国乐手,意大利著名指挥家梅百器任指挥,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富华任乐队首席,所演曲目广泛,每星期都会换节目。仅1941年,工部局乐队就在兰心大戏院举办过32场音乐会,其中20场戏院爆满,其余场次的上座率也在三分之二以上。这支乐队最令人感慨的记忆也留在了兰心大戏院。1942年5月,工部局乐队宣布解散,当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乐队在兰心大戏院举行“告别音乐会”。当时,因买不到门票而被拒之门外的听众,多达两千人。在这场有着特别意义的音乐会上,梅百器用英文写了一篇梳理工部局乐队历史沿革的长文印在节目单上,他本人除照常指挥,还以一位优秀钢琴家的身份,演奏了自己拿手的曲目贝多芬 《热情奏鸣曲》。大幕落下,最终人们欣慰的是,这支乐队并没有真正迎来“解散”---此后,它在时光的更迭中几经变换,几度更名,渐渐成了如今同样优秀的上海交响乐团。

今日剧场

步入21世纪,兰心大戏院在新加坡设计师的打造之下,更趋精致和完美。国际先进音响、监控、灯光系统的引进,让其能够满足高级别演出。如今在此上演的剧目包括舞台剧、小型音乐剧、交响音乐会等多种形式。

相关链接

在今天的上海街头,人们还能走进哪些老剧场

南京大戏院(今为上海音乐厅)

地址:延安东路523号

▲南京大戏院旧照,这家剧场今为上海音乐厅。

南京大戏院1930年3月开幕,由范文照、赵深设计。这座戏院从建成直至1949年,主要以放映电影为主,曾获得美国福克斯公司、雷电华公司、米高梅公司的新片专映权,不仅是上海名副其实的一流电影院,也被当时的美国人称为“亚洲的洛克赛”(洛克赛是美国一家著名电影院)。

1950年,这里更名为北京电影院,成为上海影院行业第一家公私合营的企业。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以及适应我国音乐专业的繁荣和发展,北京电影院在进行重大设备整修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厅。2003年,这座建筑还曾整体从原址向东南方向平移66米改造。数十年间,上海音乐厅一直是上海音乐活动的中心之一,历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国际广播音乐节都以此为中心场所,众多中外著名音乐家、乐团先后在此展现艺术风采。

新光大戏院(今为新光影艺苑)

地址:宁波路586号

新光大戏院1930年11月开幕。建筑参照西班牙、意大利中世纪歌德式,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座1260个。这里初为专映欧美新片的首轮影院,日后又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的首映影院而载入史册,无数电影大师曾在此留下珍贵足迹。1936年,新光大戏院改演京剧及沪剧。抗战爆发后,这里也一度成为难民收容所。“孤岛”时期,新光大戏院每周日上午为业余话剧演出基地,这类演出被称为“星期小剧场”。抗战胜利后,恢复电影放映。

1949年后,这里几度更名。如今则成了新光影艺苑,白天放电影,晚上专门演出悬疑话剧。

共舞台(今为ET剧场)

地址:延安东路433号

共舞台的前身是大世界游乐场中的大京班。1930年,大世界的经营者黄楚九将其从大世界划出,独立经营,命名为共舞台,取男女共演之意。舞台设有转台,观众厅2层,2027座。这里上演的第一台戏是连台本戏 《西游记》,场场爆满,一时间与天蟾舞台、大舞台、中国大戏院并称为沪上四大京剧舞台。1931年,黄楚九病逝,同年5月,大世界落入黄金荣之手,共舞台于是一度更名为荣记共舞台。1936年3月,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曾在梅兰芳、胡蝶陪同下,在此观看由王富英、童月娟主演的 《火烧红莲寺》。其中一场“十四变”,有文有武,有唱有做,卓别林观后连连鼓掌,更是对十四场布景完全在熄灯一刹那间变换赞不绝口。他说,在国外,除莎士比亚戏剧演出有此换景法,其他尚不多见。

1954后,上海市文化局接管荣记共舞台,将其恢复原名共舞台。1960年代中期,共舞台又被更名为延安剧场,1986年再次恢复旧名。2013年,共舞台华丽转身为ET剧场,成为国内首家电视主题全感交互体验剧场。

文丨文汇报记者范昕

为你推荐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